2023,他们感动陇原!
编者按
行将曩昔的2023年是极不一般的一年,一年来陇原大地出现出了一批心胸善念、舍己救人、活跃进取的正能量人物,他们的感人故事经奔腾新闻·兰州晨报报导后,引起全国媒体和网友的重视和点赞,让陇原儿女热忱仁慈、有情有义的形象愈加家喻户晓。
今天,奔腾新闻·兰州晨报推出“甘肃2023·十大正能量故事”年终特别报导,旨在让这些一般英豪的善念义举再次得以张扬和传达,为推动爱心甘肃建造做出活跃贡献。
姐妹花“白衣天使” 路遇晕厥男人跪地施救
苏洁瑞
许文娟
时刻回拨到2023年3月21日20时47分。
甘肃省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小儿耳鼻喉)姐妹花护理苏洁瑞和许文娟相约去吃晚餐。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名青年男人晕厥倒地,身旁的家族反常着急。苏洁瑞对倒地男人的脉息、呼吸、认识进行快速查体,然后马上进行施救。一旁的许文娟敏捷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恳求救援。17分钟后,赶来的120急救人员对男人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此刻,男人的认识现已康复,被转送至甘肃省中心医院急诊科做进一步调查医治。目送着男人随车离去,苏洁瑞和许文娟两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下。
她们的业绩被媒体报导后,3月29日,安定区委政法委经造访调查、取证核实,正式确定她们的救人行为系拔刀相助。
4月7日,中心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播出拔刀相助专题节目《你勇敢的姿态》,甘肃“两名护理勇救晕厥男人”的拔刀相助业绩被作为全国榜首批先进典型进行展播,并在甘肃省拔刀相助基金会、人民网一起打造的“1+7+1”融媒体矩阵宣扬捐助平台上同步转发,发布仅3天,阅览点击量达30万人次。
●她们跪地救人“遇到是偶尔,施救是必定”,危险时刻“白衣天使”突如其来。她们亦是一般人,像无垠夜空中一颗一颗毫不起眼的星星;她们又不一般,用爱,用自己赋性良善的流彩,合力辉映出灿烂的天穹。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小瑄姐姐”有点“甜” 跨过两千公里播撒期望的种子
2023年,会宁县新塬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在“小瑄姐姐”的陪同下高兴生长。
这个出生在1999年,阳光、直爽、热心的东北女孩名叫姜奕含,是西部阳光基金会的一名自愿者。跨过近两千公里,换乘几种交通东西,走过连绵崎岖、弯曲弯曲的山路,一路波动后抵达了自己支教的目的地。当即就在朋友圈记载:信任自己不会孤负这儿的全部。
她这样下定决心,也这样仔细去拥抱了新日子。
“校园198名学生,有80%是留守儿童,他们短少展现自我的时机,需求被关爱。”小瑄依据每个年级孩子的特色,组建了四个歌唱队,成立了歌唱团,学唱童谣,孩子们的课余被音乐熏陶。
在新塬镇中心小学从事自愿服务的一年多来,小瑄与孩子们浑然一体,谈天,做游戏,倾听他们的故事,家访中遇到陷入困境的家庭,也会量力而行地协助;她也用自己拿手的音乐,编列风趣的舞蹈,教孩子们歌唱,劝慰和鼓动孩子们孑立的心灵……
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姐姐,有时分却也是母亲般的存在,她用自己的热心尽力补画村庄孩子们瘠薄的心灵地图。她让孩子们理解音乐可所以光,是好朋友。
●“小瑄姐姐”为孩子们吹散了心头过早担负上的担忧,孩子们也让“小瑄姐姐”感遭到,人世总有一盏灯塔,会为你一向亮着,可能是来自身边的温暖,也可能是来自悠远星河的灿烂。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16岁少年绽志鑫:提上水桶勇闯火海
2023年5月,甘肃临夏16岁少年绽志鑫因救火,火了!
5月24日下午3时30分左右,临夏市城郊镇肖家庄巷道内有人大声呼叫“着火了、着火了”,因伤风发烧请假在家歇息的绽志鑫听到呼叫后,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往来不断检查状况。
发现邻居家的北房顶上冒着黑烟,眼看火焰就要蹿出房顶。邻居家没人,大门紧闭。情急之下,他提上水桶敏捷顺着梯子爬上自家房顶,小心谨慎地挪步到邻居家房顶开端救活。一桶水浇下去,收效甚微,绽志鑫没有抛弃,一遍一遍爬下房顶,提起水桶,又一遍一遍攀梯上屋,找准起火点洒水。就这样,浓烟小了,火势总算被控制住了。但不幸的是,由于房顶被烧空崩塌,导致站在房顶救活的绽志鑫掉进火坑,身上多处被烧伤。
这时,敏捷赶到的消防员用专业东西夹断门锁,将身体多处受擦伤、烧伤的绽志鑫从屋子里抬了出来。在场的邻居们看着他被熏黑的脸庞和残缺的衣服时,都疼爱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娃娃”。
火灾终究被完全熄灭,邻里的产业没有遭到更大的丢失。
“我其时什么也没想,看到邻居家着火了,就想着快点救火。火大不大、会不会被烧伤都没想过,救火要紧!”绽志鑫说。
绽志鑫是临夏回民中学高一(14)班的学生,母亲在他一岁多的时分患病逝世,他是被打零工的父亲从小带大的。绽志鑫的父亲说,拔刀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日里他一向教育孩子做一个勇敢刚强、热心仁慈的人。
2023年6月1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奔腾新闻·兰州晨报,为绽志鑫颁布1万元天天正能量特别奖。
●“我仅仅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信任任何人遇到着火,都不会冷眼旁观!”16岁的绽志鑫,勇敢地做好事,不需考虑,无需多言!绽志鑫,你是好样的!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最美大学生”赵德煜 “打不败的勇士”
2023年3月31日晚,在中宣部、教育部、中心播送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姓名—2022最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发放典礼》中,西北师大2020级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学生赵德煜登台叙述了他的猛进故事。
他以取得2022年度全国“最美大学生”作为极大的鼓舞,从“播音与掌管艺术”到“双语播音”,赵德煜在挑选与奋斗之间不断接近愿望。
15岁那年,他被确诊出左胫骨近端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骨癌),但他并未向病魔退让,休学两年,在家人与医师的全力协助下,阅历了一年半化疗、四次大手术。为避免病毒分散以及应对各种不适,2018年,他自愿要求截去左下肢……
高考填写自愿时,赵德煜挑选了心中从小的愿望——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大学期间,他战胜各种困难,不断打听自己的才干最高点,大一时经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一般话一级乙等考试,报名参与并掌管了多项活动,其间,在2022年“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讲演竞赛颁奖典礼上,一位“00后”帅小伙作了题为《穿越绝地,仍旧酷爱日子(Seeing the world as it is and loving it)》的讲演,而在聚光灯前用中英双语侃侃而谈的青年正是赵德煜,他的讲演鼓舞了一大批学子奋发向上。
曾获2020年度我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杭州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我国移动杯亚运英语之星大赛复赛一等奖与决赛一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才干大赛三等奖、第27届大学生英语讲演竞赛甘肃赛区冠军、甘肃省第二届高校学生跨文化才干大赛特等奖、2022西北师范大校园园十佳优异自愿者……这些荣誉,用当下比较盛行的一句话说:“卷不过,底子卷不过。”
●生命光影交织,一个面临苦楚愚钝的勇士,很少让苦涩的汁液在体内流动,安静且热烈地追逐在“播音梦”的路上。关于过往,赵德煜的感悟是“淋过雨的孩子总想着为他人撑一把伞”。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朱彦军的诗意人生:一半焰火一半诗
在央视主办的《2023我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上,甘肃静宁人朱彦军火了!
这位来自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凭仗其深沉的文化底蕴,一路过关斩将,以优异成绩勇夺亚军头衔。尔后,也敞开了他诗意腾跃的人生,成为静宁县文化馆正式作业人员。
50岁之前的朱彦军,一般也一般。仅有异乎寻常的是,他喜爱读诗词,多年与流动在历史长河中的诗篇为伴,为他架起了一道跨过愿望的“彩虹桥”。
他初度触摸诗词,是一年级语文课上学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小年岁的他沉醉于诗词平仄格律的神韵中,从此在心里播下一颗读诗背词的种子。
父亲发现他的喜好后,为他买了不少诗集和报纸,他也养成了定时摘录诗词、重复背诵的习气。
初中结业后,他开端足不出户、外出务工。但背包里永久少不了三样东西: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诗集、一本摘录笔记本。每相同,他都视若瑰宝。
在波动的绿皮火车上,在严寒的工厂流水线边,在粗陋的异乡租借屋里,甚至在夜深人静时,朱彦军还在挑灯读诗词,这个习气,他坚持了三十多年,他一遍遍咀嚼着那些灿烂的诗文,在充溢挫折感的日子中,找寻治好的力气。
朱彦军一家人一起的喜好,便是全员收看央视的《我国诗词大会》,这也让他萌生了参与节目的主意。
在2020年《我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时,朱彦军被海选上了,当导演奉告他可以来北京上场PK时,由于家里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终究惋惜抛弃。
2022年,诗词大会第八季开端时,朱彦军从报名参与海选,到手机答题通关,一路过关斩将,榜首次站在了央视舞台的他,就此一战成名。
●在焰火里营生、诗词中谋爱的“最心爱农民工”朱彦军,从诗词中取得生命的彻悟与启迪,让诗词之美、诗意之爱成为他一般焰火中的一抹绚烂颜色,成果了他的诗意人生。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功夫亚运冠军常志昭 在酷爱与传承中寻求愿望
在杭州亚运会功夫竞赛男人刀棍万能项目中,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高水平功夫队教练常志昭夺得男人刀棍万能金牌,这是兰州大学历史上取得的第四枚亚运金牌,也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榜首枚亚运金牌。
从小就对功夫展现出稠密的爱好,8岁开端触摸这项运动,常志昭已有23年的武龄。
常志昭原是河北张家口塞外功夫校园的一名学生。2008年,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李绍成造访该校时发现了功底厚实的常志昭,便鼓舞常志昭报考兰州大学。入学后,李绍成有针对性地辅导他操练长拳。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志昭接连两届取得国际功夫锦标赛男人长拳冠军。
31岁的老将常志昭被称为“常青树”,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功夫大会功夫竞赛中,包办长拳、刀术、棍术三个项目的金牌。
尔后,常志昭在全国大赛中屡次闻名,屡次代表我国征战国际赛场,取得过世青赛、世锦赛等尖端竞赛的金牌,是我国首位世锦赛、国际杯“双料冠军”。
完毕本届亚运会征途回来校园后,常志昭将作业重心放在教学上,并尽力使自己的人物从功夫运动员向功夫教师改变。
●操练功夫,是一个不断重复、单调的进程。常志昭的故事告知咱们,寻求杰出的道路上并不简略,只要在不断尽力中寻求自己的愿望,才干取得真实的成果。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围脖奶奶”魏素英 一针一线织出人世大爱
3年的时刻里,84岁的白叟魏素英一针一线手织了几百条围脖捐赠给有需求的人,被咱们亲热地称为“围脖奶奶”。
每年冬至一过,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甘家巷社区的魏素英白叟都会按期来到奔腾新闻·兰州晨报。每次白叟来,都会将装有100个爱心围脖的赤色大包亲手交到记者手中,并一再嘱咐记者:“在隆冬里把这些围脖送给有需求的人。”
“岁数大了,耳朵有点背,但眼睛还好。平常在家也没什么事干,就想着织点围脖捐给有需求的人。”以往,每年过年前,魏素英白叟还会给贫困山区的困难人群捐棉衣棉鞋,还有自己亲手织的毛衣毛裤。“我现在年岁大了,织不动毛衣毛裤了,就织一些围脖给需求的人。”
接连两年,200多条爱心围脖被兰州市城关区环卫保洁二公司的200名环卫工人分批招领。而本年,记者联系了白银路大街甘家巷社区,将魏奶奶新织的100条爱心围脖送给了榆中县小水子校园,温暖了孩子们的冬季。
小小的围脖仅仅魏素英白叟充溢大爱的缩影。早在2021年,魏素英白叟就挂号签署了人体器官捐赠自愿挂号表,成为一名荣耀的遗体(角膜)捐赠自愿者。在白叟的影响下,魏素英白叟的小儿子也决议将来成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赠的自愿者。
●密密织,细细缝,阳光照不到的当地,爱心都可以点亮。沉甸甸的一大包围脖,一如她沉甸甸的爱。3年来,魏素英白叟用一针一线,织进温暖,默默地传递着爱与贡献。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艾萍
旧日“铁姑娘”今天“铁奶奶” 勇救落水儿童
2023年5月的一天,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义和村74岁高龄的白叟张会兰出门时看到村子邻近的水渠里有一名小孩落水,眼看孩子在水中挣扎。危殆时刻,她急中生智,从自己骑行的三轮车上拿起一根长木棍,让孩子捉住。无法,白叟无能为力,凭仗她一人之力,不能将孩子拉出水渠。此刻,正好别的一名妇女路过,赶忙拉住张会兰的手,张会兰趴在水渠边大将落水孩子拉了上来。
将孩子救上来之后,张会兰带着孩子找到其家人,而且气愤地将孩子妈妈批评了一顿,怪她没能关照好孩子。
跟着张会兰勇救落水儿童的业绩传开,当地大众又获知了她躲藏多年的“铁姑娘”身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南华镇义和村组建了铁姑娘队,其时还不到20岁的张会兰由于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被选为铁姑娘队的队长。作为队长,她挖暗沟、筑路、拉车、上土、拉粪等,苦活累活抢着干……由于体现杰出,1973年张会兰参加我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荣耀的共产党员。
●旧日“铁姑娘”也现已变成了“铁奶奶”,可是,铁姑娘的精力和共产党员的担任,却一向影响着张会兰。在这种精力指引下,74岁高龄的张会兰舍己救人的勇敢业绩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曹勇
“一医一警”挺身而出 车站站台抢救晕倒旅客
2023年9月16日上午,兰州西站像平常相同繁忙。
9时40分许,一名50多岁的男性旅客行将登车时,忽然晕倒在地,失掉认识,站台上旅客见状纷繁大声呼救。此刻,刚刚完毕在兰州练习使命正预备登车的张掖市山丹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副大队长王玺听到了呼救声。他当即上前检查,发现倒地男人现已闭上眼睛,口吐白沫,王玺赶忙俯下身子掐人中,该男人依然毫无认识。状况危殆,平常在作业和练习中学习过的心肺复苏技术此刻派上了用场,王玺当即跪地开端为该男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我学医,我来!”王玺为该男人进行3分钟左右的心肺复苏后,从天水卫生校园护理专业刚刚“荣耀入伍”预备前往兵营的燕鹏冰也冲出人群,当日正是他搭车奔赴兵营的日子,只见他一把扯下身上“荣耀入伍”的绶带,跪地对昏倒男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跟着刘玺和燕鹏冰接力施救,晕倒旅客逐步康复了认识,当救护车赶到后,两人也悄然跟着人流上车脱离了……
●“一警一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与时刻赛跑,与死神奋斗,终究救人一命。他们用实际举动践行了从警从医时的铮铮誓言,用实际举动诠释了今世青年的职责和担任。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曹勇
背着同学去上学的王浩:我便是你的“腿”!
2021年秋天,家住同一个小区的王浩和王超一同升入了七里河区黄峪中学。当他们的身影从校车上下来的那一刻,便引来了同学们的猎奇和疑问。在咱们的凝视和谈论下,略显羞涩的王超迈着坚实的脚步背着王浩走进教学楼,来到了八年级二班的教室。
2018年,由于移民搬家,王浩和王超来到了同一所小学就读。那时的他们刚上四年级,王超由于先天性疾病双腿举动不便,举动时需求人搀扶。仁慈的王浩看见后,自动承当起了这项“重担”,每天扶着王超进出校园、上下楼梯。从那时起,小小的友谊之花就在他们之间生根发芽。2018年,王浩和王超一同升入了黄峪中学。但就在开学的前夕,王超不幸摔了一跤。这一摔,使他腿部病况加剧,完全无法行走。
“今后我天天背你上学放学吧!”在看出王浩担忧无法去上学的担忧后,王超再次体现出了作为同学和朋友的担任。从那今后,王浩每天6时30分起床,6时55分就按时来到王超家,背起他去等校车。
在教室里,王浩会陪着王超下棋;课间,王超会背着王浩上厕所、晒太阳;体育课上,王浩会背着王超坐在操场边,看同学们打篮球;正午,王浩会背着王超去食堂吃饭……在校车的一次次往复中,在一次次的蹲下与起来之间,王浩变成了王超肄业路上无法脱离的“腿”。
“每天背着六七十斤重的同学真不是一件简略的事,但王浩却没有怨言,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力很可贵,也感染着身边的同学。”王浩的班主任徐青兰老师说。而王浩自己也表明,“我会一向背王超。假如今后咱们还能持续在同一所校园读书,我会一向背他上学!”
●风里雨里,他那幼嫩的膀子便是同学最坚决的依托;寒来暑往,他那并不广大的手掌便是同学最结实的依托。简略的一句话,担起厚重的许诺。质朴仁慈的少年王浩,为你点赞!
奔腾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沙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