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上,有两座高山,一座是泰山,一座是衡山。两座高峰之下有两个夫子,一个叫孔夫子,一个是王夫之。
孔夫子创始儒学,游历四方,杏坛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王夫之是孔夫子穿越千年韶光的门徒,终年隐居衡山,悉心治学。在深山里,创始了继往开来而又卓著独立的船山学。全面体系总结了我国学术,把我国朴素形状的唯物辩证法开展到最高峰,也将儒学面向一个新的高峰,他是中华文明总结者和集大成者。
王夫之终身早年随南明政府在南边曲折,晚年隐居衡山,乃至从未踏足过华夏。我想,他应该也在衡山的深邃的夜里,很多次瞭望过泰山,想起过齐鲁大地上那个巨大、执着,踽踽独行的身影。
王夫之不会想到,在他离去之后,他的思维深刻地影响了近代我国,齐鲁大地上的人们,也会时常瞭望南岳,谈起那个有些“迂”的王夫之。
在他逝世332年后的今日,承载他悉数思维的《王船山全集》呈现在齐鲁大地的第三十二届全国图书买卖博览会,两个夫子,以书为媒,穿越时空相见。假如拍成穿越剧,该是怎样的场景?应该是相顾无言,相见恨晚吧!
“潇湘为洙泗,荆湖为邹鲁”
公元前296年的一个冬季,一叶扁舟载着一个放逐者进入湖南,那是满怀惆怅的屈原。在湖南,他唯有以诗言志,他在湖南交融南音歌谣、沅湘巫歌,书写成了《楚辞》最浓郁、悲愤的部分。多年之后,相同大材小用的贾谊,被放逐湖湘,在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写下永存诗歌。更多的诗人和华夏移民向湖南走来,他们在湖湘大地上书写,畅谈孔孟之道。
荆楚文明与齐鲁文明的磕碰和交融开端了,湖南的新篇章,也开端了。湖南人开端瞭望华夏,齐鲁大地上两个高耸身影时间影响着湖湘士子,归于湖湘大地的大儒相继呈现了。
湖南人周敦颐、王夫之对儒学承继、交融、改善,从头将儒学面向高峰,也向中华文明道统的大河注入了湘水洪波。
“潇湘为洙泗,荆湖为邹鲁”,儒家发源地齐鲁大地和敞开儒学新篇章的湖湘大地,穿越千年韶光,仍旧遥相辉映。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是山东人,他在《谭州岳麓书院记》写道“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为潇湘,兹为洙泗;谁为荆蛮,兹为邹鲁。”洙泗是山东曲阜的两条河,即洙水和泗水,邹鲁即儒学发源地,孟子为邹人,孔子为鲁人。王禹偁以为,岳麓书院使湖湘之地由曩昔的荆蛮之地变而成为文雅之乡。在他看来,彼时的潇湘,已是能与齐鲁大地混为一谈的儒学道场、圣贤家乡。
王禹偁大约不会想到,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在紊乱五代基础上树立的宋朝,怀有文明和政治上的自傲,统治者抱着黄老“清静无为”之术躺平。原本就现已死板衰颓的儒学,遭到具有精美本体理论的佛道冲击,堕入空前的危机。湖南道县人周敦颐横空出世,接过了复兴儒学的大旗,作《太极图说》《黄历》,奠定了宋明儒学开展新阶段的始基。“破千年之晦塞”“发义理之奥蕴”,启理学之先河。树立“诚”的形而上学体系,完成本体论与品德论的有机融通。他所创建的濂溪学,北传洛阳二程。再传弟子胡安国父子来到湖南,在湘潭兴办碧泉书堂,随后又在衡山的紫云峰下制作订婚书堂,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各地的学子景仰前来。湖南,成为理学传达的新中心,湖湘学派,从此兴起。
被尊为理学宗主的周敦颐,也从祀孔子庙庭。从此,来自齐鲁大地和湖湘大地的两位圣人,穿越时空,在庙庭之中对望。